重特色 优机制 强保障 持续提升文史征编工作质效
政协宜昌市夷陵区委员会
近五年来,夷陵区政协先后完成7本文史资料专辑征编。其中公开出版了《夷陵县令欧阳修》《明末宰相文安之》《晚清史家王定安》《茶乡夷陵》《橘都夷陵》5本专辑,《历史学家沈刚伯》《解放战争时期夷陵区游击斗争史》2本专辑进入重大题材审核程序。我们的做法是:
一、及早明确征编方向及重点
2016年换届伊始,我们及时启动文史资料专题征集、筛选工作,建立了三大特色专辑选题库。一是挖掘夷陵历史文化,对夷陵楼陈列的28个历史文化名人,按照一人一辑原则,建立了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选题。二是突出夷陵“橘都茶乡酒城桃源”产业特色,建立产业类专辑选题。三是突出展现夷陵兵家必争之地、大美奉献的家国情怀,建立《夷陵水利》等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件专辑选题。同时,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在30多个选题中,根据资料成熟情况,制定每届征编规划,突出编撰重点,分年组织实施。如2017年,根据欧阳修第38代后裔欧阳运森老师30多年收集整理的资料,优先出版了《夷陵县令欧阳修》专辑。
二、持续优化征编工作机制
一是优化征编办法。针对以往“一年一辑,年初排架,年终出书,仓促上阵,草草收场”的工作局面,建立了“届初选题定题、专家(编研员)领题征编、多辑同时推进、成熟一辑出版一辑”的工作新机制,有序推进,逐年类推。每本书从征编到出版,都严把了主题论证会、专题研讨会、文稿评审会、出版发行会等四道必经关口,有效提升了征编质效。
二是建强征编队伍。针对政协“一人一委”、无人能编问题,聘请6名文化文史专家,担任政协文史编研员。定期召开会议,请他们出点子、提意见、当顾问,领衔担任总撰或特邀编审。主动加强与乡镇和区直文史资料爱好者的联系,建立一支二十多人的撰稿采写队伍,定期向他们通报征集信息和主题,开展约稿和征稿。加强专委会和委员队伍建设,开展经常性文史工作培训,把撰写“三亲”史料纳入委员和活动组履职考核,激发撰稿热情,确保文稿数量、质量。
三是抓好征编协同。注重与区档案馆、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络与合作,推进相互参与、相互服务和资源共享,提升文史资料的品位和价值。如在征编《茶乡夷陵》《橘都夷陵》时,我们协商区农业农村局为合编单位,动员退休老领导、老专家撰写“三亲”史料,帮助理清夷陵柑橘、茶叶发展的历史经纬、发展脉络和鲜活案例,使征编的2辑文史资料成为产业发展的活字典、了解区情的工具书、推介夷陵的新名片,受到领导、专家、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加强与市政协联动,收集整理委员战疫战贫故事80多篇,近30篇载入市政协相关文史专辑。
三、不断激发征编工作活力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在“三公经费”大幅压减情况下,通过区政协与区政府联系会议,确立了每年落实基础预算和根据征编进度按需保障体制。文史委不操“钱”心,专责文史资料征编工作。对聘请的文史编研员每年每人发给1200元补助,对文史资料用稿按每千字100元付给稿酬,对征编文史资料各个环节的工作经费、出版费、印刷费等据实列支。五年来,每年编书和聘请文史编研员的工作经费近15万元。
二是强化资料利用。加强文史资料数据库建设,将33本1000多万字的文史专辑全部导入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方便群众查阅,将其打造成宣传推介夷陵的重要平台。开展文史资料进乡村、进小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公共文化阵地等活动,赠送各类专辑1000余册。《茶乡夷陵》成为三峡茶旅小镇供不应求的必备书籍,《橘都夷陵》作为会议交流材料,在2020年全国柑橘体系年终总结会上分发,受到相关专家好评。
三是强化对外交流。与河南中牟县、安徽凤阳县等30多个县级政协开展了文史工作联系和交流。承接了清华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来夷开展“记忆与遗传·三线建设研究”高峰论坛等考察活动。
本届,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服务中心,优化选题库。二是突出重点,抓好《史学大家冯汉骥》《夷陵水利》等2-3本专辑征编。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建立文史专家库。四是进一步深化利用,扩大文史资料利用广度、深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