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上、中游结合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平原、丘陵、岗地、山区交错分布,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主要有四大类,即紫色土、黄壤、黄棕壤、潮土,质地好、疏松肥沃,养分含量丰富,pH值范围在5.5~6.5之间,十分适合于柑橘的生长。其中西陵峡河谷及东部丘陵、岗地,更是宜昌市柑橘栽培的主要地区。
事实上,夷陵区栽培柑橘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禹贡》《吕氏春秋》《史记》等都有记载。唐宋以来,柑橘生产区域进一步扩大,凡气候适宜栽培柑橘的地方,基本上户户栽橘、人人喜食,夷陵区的柑橘种植就更不用说了。
橘,俗称“桔”。桔者,吉也,寓意吉祥、安康,以色、香、味俱佳著称,深受古今中外各族人等的喜爱与赞誉。夷陵区史志中心所收藏的历代志书,对夷陵柑橘自然多有记述。
比如,明弘治九年(1490)本《夷陵州志》,即将其归入《卷之三 土产·果类》中,记曰:“…… 橙、石榴、枇杷、橘、柚、梨、栗、柑、银杏。”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本《东湖县志》,则在其《卷五 疆域志(下)》中,将其记入《物产·果类》:“……核桃、柑、橘、佛手柑、枣、柚、石榴、枇杷、金橘、木瓜、花红。”接着又有专条记云:“枸橼 即香橼。”“橙:释名金球。”“寿星橘:其形微长。”“公孙橘:结实大小相随,如公孙然。”
清同治三年(1864)本《东湖县志》对夷陵柑橘的记述,与乾隆本无异,亦在其《卷五 疆域志(下)》中,将其记入《物产·果类》:“……柑、橘、佛手柑、枣、柚、……金橘……。”接着又专条记述了枸橼、橙、寿星橘和公孙橘。
可能有读者认为,旧志对夷陵柑橘的记述是不是过于简略?其实不然,当年编修志书的文人,莫不惜墨如金。即如记述主要农产品之稻、麦,也不过区区一字而已。而对于夷陵柑橘,则不仅分列出品种如柑、橘、佛手柑、柚、金橘等,而且还以专条记述了枸橼、橙、寿星橘和公孙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已算得上浓墨重彩了。
众所周知,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旧志所述年代人们的生活其实相对简单,水果生产和消费并不引人注目。在这种情况下,志书的编修者还给予柑橘以如此之多的文字,可见在当时的夷陵,柑橘类水果无论在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拥有一种高于其他水果的地位。
民国25年(1936),《宜昌县志(初稿)》完成,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夷陵柑橘资料的搜集更为完备,记述也就更为详尽了。其“卷二十二 食货略(上)·物产”之“植物·果类”开宗明义记述道:“柑:唐、宋时,襄州、荆州、峡州皆贡柑(见杜佑《通典》)。”
《通典》,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凡200卷、190余万字。其《食货典 卷六》之《食货六·赋税下(大唐)》记载:有唐一代,“天下诸郡每年常贡,……夷陵郡:贡茶二百五十斤、柑子二千颗、五加皮二斤、杜若二斤、芒硝四十斤、鬼臼二斤、蜡百斤。”遥想当年,数百斤色泽金黄的柑橘由夷陵驰贡长安,那该是何等风光!而由皇室对夷陵柑橘的青睐,我们也就明白了夷陵柑橘在唐代的产量和品质之高了。
《宜昌县志(初稿)》接着记述道:“宜昌原以出产香柑著闻,尤以北城外之前、后坪地方为最。据宜昌乡师第二实验小学之统计,前、后坪两村所产之香柑每年可得2万以上之收入。数十年前,有美国人将此地的柑种移植于美国。现在倾销世界之花旗柑,其皮色与口味,虽经过若干次之品种改良,比较优美,而其最初之苗种,实取自宜昌也。此种柑橘,如能由吾人自行改良,扩充产地,增加产量,以供吾国各埠食用,运费既低,价格又廉。则取美国柑橘市场而代之,在国内易如反掌。”
这段记述信息量很大,起码告诉了我们三件事。一是当时种植柑橘的收入已相当可观。上世纪三十年代,币值相对稳定,前坪、后坪两村的柑橘收入达到二万元以上,换算下来,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令人艳羡。二是美国当时畅销世界之优质柑橘,乃系数十年前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夷陵柑橘为母本加以改良所得。夷陵区为柑橘原产地之一的事实,在这里再次得到证明。三是优质的美国柑橘,当时已进入国内市场,且售价不低。夷陵柑橘如欲与之争锋,唯有科技创新、改良品种一途。
接着,《宜昌县志(初稿)》记述道:
“平山坝所产香柑,顶有文如太极,味极甘美,为邑特产,惜出品甚少,不能运销外埠。又按柑与橙别,柑皮紧纹细,不易剥,瓤多液甘,香沁齿。橙皮粗糙易剥,瓤味酸。粤人称柑为甜橙,又外人亦称橙为酸柑,故他邑人亦有称宜昌柑为橙者。全县产量,据《鄂西政治丛刊·农村生产调查表》:甜橙一项,民国22年为2万余担,23年为15000余担,24年为5000余担。”“橙:释名金球。”“橘:又有金橘、寿星橘,其形微长。公孙橘,结实大小相随,如公孙然。”
而尤其难得的,是下面两项记述,值得注意:
一是:“改良宜昌柑橘种法,莫妙于接树。所用接本,以枳壳为最宜。因枳壳耐寒性强,不易冻死,且结果期亦早。普通用种子所植苗木,恒迟至八九年方结果,往往橘种极大极甜,而所结之实变成又小又酸。如将已经结实之树枝剪下,取接在枳壳树上,则不但形状与味皆不变,而结果之期间,亦可提早一二年。全县产量,年约三百余担。”这段文字,记述详尽,实为上文“由吾人自行改良”的具体方法。这种方法沿用至今,也算是其来有自了。
二是:“枸橼:即香橼。宜昌酸质果品,有一种特产曰香橼。其树之野生者,大概在扬子江两岸山崖和岩石之间,种植者则见于中外人士之花园内。野生者实小而核多,非贵品。种植者核虽多而实大,一枚之酸质汁,可敌寻常柠檬三、四枚之多,远胜于意大利南地中海大岛所产之西西里柠檬。数年前,植物专家皆以宜昌香橼为西西里柠檬之变种,唯其形较大较圆,其皮之香味,与西西里柠檬迥异。近美国农林部植物专家邭各勒氏,始发现宜昌香橼另属一种植物,与西西里之种不同。华人恶其质酸,取仅为几案陈列品,与木瓜蜜陀佛手同类。唯西人视为制解渴柠檬水之妙品,且谓其远胜于寻常柠檬,并以其为酱料、醃料及极佳味糕点之料。此项香橼具有特色,虽其种植之地入夏潮湿而炎热亦能生长,且其性耐寒,能野生于四千余尺之高山上。宜昌香橼每年十月、十一月间上市趸售,每枚约钱十文,零售每枚自二十至三十文。惜出产无多,冬至前即售罄。又难于久藏,倘能仿外国保存柠檬法,于密室内排列香橼,置火炉、悬湿布,使火之热达于法氏表七十至七十五度止,数日皆如是,俾香橼受热布之汽,如发汁者,便能耐久,且能藏至盛夏之时。若用箱密封,运往各通商口岸,以与外国柠檬竞争,其获利必可操左券。盖外国柠檬,每枚自银圆一角,售之四角之多也。”
这段记述表明,被称之为宜昌柠檬的夷陵香橼,其质量远胜于意大利之西西里柠檬,广受当年在宜外国人士的欢迎。关注这段文字,注意到这一史实,会不会因而使夷陵香橼走向世界,创造出又一个夷陵奇迹?
《宜昌县志(初稿)》“卷二十二食货略(上)·物产”之“植物·果类”的记述者最后写道:“尚有多种酸质水果,为宜昌所产。如香柑、酸柑(又名甘橙、酸橙)、川橘、小橘(又名蜜柑)、朱砂橘、柚子等。唯橙一种变种甚易,售于市之橙,与种于园之橙,种类复杂,非专门家难为区别。”在志书编修者眼里,夷陵柑橘可谓琳琅满目了!
(作者系夷陵区档案馆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