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三峡肉码字
作者:秦德标 发布时间:2022-04-07 15:33 浏览次数:

肉码单位:

34斤
102斤
320斤

102斤

320斤

范例
(一)王子前屠宰年猪肉码单

(二)王子前土地状况记录
(三)老中医曹定文的处方

肉码字的来历。它是由原始社会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据《神仙列传》记载:“中国古代轩辕黄帝观鸟迹亦作文,此文始也”。地方传说:“轩辕黄帝的部属仑颉造字八斗粟,孔夫子认了七斗五,还有五升认不到,甩到庙里当咒念。”历史唯物论者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字也是一样,传说中的仑颉,就是无数劳动人们的聚合体。三峡肉码字就是三峡地区的先民根据轩辕黄帝观鸟迹亦作文的原理。观“棍”迹和“秤”迹亦作文,创造出来的记数记重文字。肉码字中的数码字,极像柴棍,四川人管它柴码字,两广人看它像草茎,称它为草码字,江浙人叫它苏州码字,华北人叫它山西票号,但这些只是三峡肉码字中的一部分,他们只能记数,不能记重,如在肉块上写上〣或X,它表示不了肉块的重量,因此,三峡肉码字有它特定的功能。
(三)老中医曹定文的处方

肉码字在三峡地区,还有一个名字叫“火码字”。原始社会,没有纸笔墨砚,人们只能用木柴烧过后的火炭,作为书写工具,在肉块上记下肉块重量,因此叫它火码字。进一步说明了肉码字的原始性、民间性。它是由原始社会、民间代代相传,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字,与民歌、民间故事一样,没有古籍记载,没有地层文物佐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邱紫华教授说的好,“过去文字工作者,仅从古籍和文物两个渠道,研究古文字,肉码字的发现,开辟了民间文字这一研究新路”。
笔者于一九三七年(丁丑岁)古历腊月初十日出生在原宜昌县雾渡河区大峰乡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大人稀,交通闭塞,小时候未见过轮船、未见过汽车、未见过洋太太,是一个地道山里娃,走的是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受的是私塾教育,新中国成立前,读了两年私塾,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学认、学写、学用肉码字,我成了受过正规训练的肉码字传承人,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私塾教育,实施政府办学,阿拉伯数字才走进大山,并逐步取代了肉码字,现在肉码字已经绝迹,卷入了历史的涌卷,古籍上查不到,文物中找不到,但肉码字对长江三峡地区的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不可忘记。中国书画院院士,古文研究专家陈文福教授看了三峡地区的肉码字后,认定其可能是世界上罕见的鸟文。这种鸟文比阿拉伯文还要早1000-2000年。该文源远流长,曾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今三峡地区能发现这种珍稀鸟文,对研究三峡地区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附件:
1、老私塾先生王瑞五的启蒙教材

2、肉码数字与其他数字比较

注:陶器符号为宜昌县杨家湾出土。
爪钉符号为本地石工、木工记数符号。
3、中国名人书画院院士古文研究专家陈文福教授的鉴定意见书。
爪钉符号为本地石工、木工记数符号。
3、中国名人书画院院士古文研究专家陈文福教授的鉴定意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