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工作
区政协副主席王兵在《水利夷陵》发行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4-01-24 08:38 浏览次数:

  各位领导,同志们:

  《水利夷陵》文史专辑今天正式出版了,首先我代表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及编撰人员向关心、支持文化文史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水利夷陵》是在全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世界级宜昌的大背景下,区政协党组报请区委同意,由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与区水利湖泊局联合编撰的一部反映重大时代题材的文史专辑。

  专辑自2022年4月启动以来,经过1年多的努力,于2023年3月完成初稿,5月完成送审稿,6月经区内专家评审和4轮补充、修改完善,经出版社三审三校,最终由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荣誉出版发行。

  全书内文共449面,加上彩页和目录,整个492面,33万字。全书分为综述、大事记、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灾害防治、水事业奉献、水文化传承、附录等9大版块21个栏目92篇文稿(含序、综述、大事记、后记),采用照片103张。

  专辑突出亲历、亲见、亲闻等三亲特色,重点挖掘从新中国成立到2022年这一时期夷陵水利事业发展的史料及背后的故事。书中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艰苦创业的典型如普溪河、柏临河改河造田工程、东风渠建设、汤渡河水库大会战等,又有改革开放以后服务建设沙坪电站、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故事,还有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典型,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通读全书,至少让人留下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一是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领导干部踏实肯干的作风;三是水利建设震撼人心的成就。相信能够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

  在编撰过程中,领导高度重视、各方协同发力、编辑部认真负责,为编撰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万主席几次亲自审阅书稿,为书作序,多次过问编撰进展情况,审定封面设计,为整个编撰工作把关定向。编辑部人员深入全区13个乡镇(街道、试验区)压实责任,现场协商落实文稿篇目,坚持出精品的标准,对每一篇文稿都认真审读,严格把好政治关、质量关,及时指出应该增补、删减、修改的内容,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意见。区政协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办公用房、经费和后勤保障等,全力支持编撰工作。

  区水利和湖泊局实行系统动员。主要负责人亲自召开会议,细化任务安排,亲自审改大事记、综述等重要文稿,并落实印刷费用及2名人员脱产参与编撰工作。全系统干部职工或亲自撰写文稿或联系知情人接受采访或到编辑部现场讲述细节,激情满怀。13个乡镇(街道、试验区)、20多个市区单位都精心筛选主题,把本地本单位最有影响、最能说明问题的水利典型作为重点,一一明确篇目、落实文稿执笔人、协同走访调研,统筹文稿上报,为编撰工作提供支持。特别是东风渠灌区管理局、东山电厂接受约稿后,专门聘请记者查阅档案、深入采访,撰写《永远的东风渠》等重头稿件,并提供大量珍贵老照片,为编撰工作增光添彩。商克勤、闫圣代、郭朝运、林怡柏等近10名老领导和王顺喜、朱振兴、柳钢、黄定成、望开勤等退休干部接受采访,激情讲述当年峥嵘岁月、撰写回忆文章。80多岁郭朝运老主席亲自撰写《红旗插遍普溪河》等3篇文稿。

  在稿件编审过程中,编辑部认真负责。共征集稿件200多篇、搜集照片500多张。编辑部采取上门指导撰写、结合实际优化撰写条目、与特定当事人约稿、采访知情人、补充史料改写等方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指导和大量修改完善。对部分主题重大,但文稿偏弱的人物和事件,再次到6个乡镇补充采访,重新撰写《背出来的戈场水库》等优秀文稿;到市史志中心、东风渠灌区管理局、市图书馆、市档案馆和三峡日报社、区文化馆等查阅资料近20次,收集到当年的《东风渠战报》、雾渡河水利工程建设文件、照片、典型报道等,进一步丰富了文稿内容、增强了专辑史料性和可读性。

  可以说,《水利夷陵》的编撰过程就是动员各地各部门展示水利工作成绩、凝聚水利发展共识的过程,是净化思想灵魂、诠释“包容奉献、实干争先”夷陵精神的过程,是用事实团结教育各方面人员、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新思想新理念的过程。后期,我们将采取赠书、荐书和转换电子书网上阅读等方式,开展文史资料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委员家庭、进公共文化场所等活动,进一步发挥《水利夷陵》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

  由于能力和经验缺乏,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及广大读者谅解。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党的二十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要求,主动作为、勇担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打造更多更好文史精品,服务夷陵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夷陵文化文史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