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2024年《社情民意》第10期:关于推进我区教联体建设的建议
 作者: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8-06 17:28 浏览次数:

  夷陵区以全省县域教联体建设为抓手,采取融合型、共建型以及融合共建型三种模式,全面推进教联体建设,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8个融合型、8个共建型及5个融合共建型教联体,实现教联体办学“两全”目标,即高中、初中、小学、幼教全学段、全覆盖。区实验小学被评为省级示范型教联体。

  一、主要问题

  (一)成员结构尚需优化。以“实验初中+上海中学”融合型教联体为例,成员学校同属城区学校且规模相当,未充分体现“以城带乡、以弱带强、大小结合、远近搭配”的组建原则。

  (二)运行机制亟待更新。目前,我区教育系统实行“区教育局—学区中心学校—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学区中心学校作为区教育局日常工作管理的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学校工作协调与管理,但随着教联体建设逐步推进,学区中心学校职能逐渐削弱,三级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三)保障措施存在短板。一方面,教联体学校线下活动中,主校区对分校区的现场管理需要教师进行走教,而我区尚未制定相关外出交通费用报销政策,制约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城乡教育交流轮岗过程中,农村教师进入城区学校存在住宿、交通、激励考核、“城乡交流不对等”等诸多现实问题,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四)数字赋能有待提高。线上教学模式是目前各教联体内部主要的交流活动。目前,全区仅有11所学校配备有精品录播设备设施,且各学校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线上观课议课、录制优课等远程互动需求。

  二、相关建议

  (一)加快融合型机制建设。构建实施“六统一”管理机制,即包括统一法人代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经费使用、考核评价等,加强学校间的深度融合。切实优化成员结构,实现“大小配”“强弱配”“城乡配”的组合体。

  (二)优化运行管理。建议逐步撤销5个学区中心学校,优化为“教育局-教联体牵头学校”两级管理,释放现有学区中心学校的50个编制资源,充实城区学校教学力量。制定新形势下区内教师交流轮岗管理办法,推动教联体内教师常态化交流,鼓励优质学校向农村及薄弱学校输送管理精英和骨干教师,注重对音体美信劳等小学科教师的均衡配置。

  (三)加强后勤保障。通过租房补贴,建设教师公寓、周转宿舍,协调纳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农村教师进城交流住宿问题。出台相关交通补助、生活补助政策,鼓励教师跨校交流开展活动。根据宜昌市委《关于教联体建设的专题会议纪要》(〔2024〕17 号)精神,落实城区赴乡镇交流教师的交通补助,对农村进城交流的教师保留农村教师待遇。

  (四)做好数字赋能。抢抓全市《数字教育转型实施方案》出台机遇,加大资金争取和投入力度,以多功能录播室建设助推数字化校园建设;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升级智慧校园,开展相关应用培训,全面提升教联体数字化水平。